:::
:::

顧問漫談

  • 預防農損就靠科技小幫手-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預防農損就靠科技小幫手-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四面環海又接近陸地,因此氣候型態深受影響,春天有連綿不斷的梅雨,夏天有颱風、豪雨侵襲,冬天則有冷氣團籠罩的寒害,再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與過去相比,更加變化多端,如此多變的天氣型態造成需多農業災害並帶來為數不少的農作損失,也影響農產品的產銷供需平衡,農民如果能即時了解災害資訊就可以預先防範並減少損失。

  • 兩代盆花的命脈-第五屆百大青農吳欣蓓
    兩代盆花的命脈-第五屆百大青農吳欣蓓

    來自桃園市觀音區的吳欣蓓是一位農二代,家中主要種植聖誕紅及長壽花。欣蓓從國小開始便到花園裡幫忙,花朵可以說是陪伴了她整個童年時光,亦在此時打下生產經驗的基礎;欣蓓就讀高中時便跟著母親到桃園假日花市販賣盆花,學習市場銷售的技巧。受到父親耳濡目染之下,大學進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就讀。因家中農場需要人手幫忙,畢業後的欣蓓毅然決然返鄉發展。

  • 2020後的農業數位轉型
    2020後的農業數位轉型

    根據聯合國最新估計,由於Covid-19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8,300萬,可能有1.32億人長期遭受飢餓,急需人道援助。小規模經營的農民,因疫情無法去農場耕作、照顧牲畜或養殖與捕撈,難以在市場銷售產品或購買農業資材,也可能因糧價上漲和消費者購買力有限而造成生計的問題。

  • 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轉型與創新的建議方向
    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轉型與創新的建議方向

    食農教育已是農委會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之一,農委會自106年開始推動的「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鼓勵各級學校、公益性社團法人、財團法人、農民團體、社區及農企業公司依據各地的風土民情發展食農教育,期待藉由民間力量,讓食農教育在全臺各地開枝散葉。在此之前,也有相當多的民間單位已在食農教育領域上耕耘多年且多元發展,有些單位可能會遇到推動的瓶頸,有些單位則仍有持續推動及轉型的契機,那麼,我們可以從什麼方向去思考跟突破呢?

  • 農情調查效率提升及資料應用
    農情調查效率提升及資料應用

    農作物面積調查可能因調查人員目視誤差或主觀判斷等因素,導致農情調查資料與農作物實際種植面積落差,故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已運用資通訊技術建立以地籍為調查基礎,藉由行動載具即可依地籍逐筆調查農作物相關資訊,包含作物別、面積比例、生長階段及拍照等。

  • 小品盆栽的耕耘者-周家宏
    小品盆栽的耕耘者-周家宏

    來自彰化縣田尾鄉的青農周家宏,畢業於臺師大數學系,自學生時代離開家鄉田尾,從彰化市到台北、北京以及加拿大,這近十年的時間家宏不斷地往返於城市與鄉間,每一次時空的轉換都是一種新的體悟,也在其中發現農業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 智慧科技導入養殖漁業
    智慧科技導入養殖漁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報告指出,全球每人平均魚類消費量已刷新紀錄,來到每人每年20.5公斤,且預估未來10年仍將持續增加,顯示魚類在全球糧食佔有一席重要性。因此在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領域,永續水產養殖發展及有效的管理變得相當重要。

  • 災難與再生-COVID-19加速臺灣農業智慧發展
    災難與再生-COVID-19加速臺灣農業智慧發展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全球性疫情,不僅造成世界各國人員及經濟的損失,更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因,然而疫情的爆發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為控制疫情擴散,各國政府皆提倡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以減少人們接觸的機會,雖然造成多數產業的損失,卻也促進「零接觸經濟(0-Touch Economy)」的發展,「遠距行為」及「宅經濟生活」等新興模式被廣泛地討論,這意味著疫情後的生活將轉變成與疫前的樣貌及本質大不同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型態。

  • 我國農業綠電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
    我國農業綠電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

    我國近年來致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所謂「綠電」指的是生產電力過程,CO2排放量極低或趨近零,對於環境衝擊影響也較低,除此之外,主要原因在於世界級科技大廠均為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成員,目前規定2030年達到60% 再生能源,2050年則須達到100% 再生能源使用,我國目前有3家企業加入,包含科毅、大江及歐萊德,而其規定也擴及產品供應鏈,已將綠電融入其採購條款,強制規定生產過程需使用一定比例,因此許多先進科技大廠非常關注此議題動向。

  • 因應環境浪潮下的國產羊業者的轉變
    因應環境浪潮下的國產羊業者的轉變

    我國於2020年宣布將擴大開放美豬進口後,要求各大超市、賣場、餐廳、市場及攤販等通路,都須強制標示肉品產地來源國或是台灣豬標章,市場亂象導致仍有部分消費者對標章證明頗有疑慮,但議題的延燒也促成消費者對於食安的態度也更加嚴謹,特別在意產地及藥物殘留標示,也體現在食材的採購上,坊間未經驗證、標示的攤販及產品首當其衝。鑒於此,國內各畜產品領銜產業透過國產品牌加值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選購需求,在地農業品牌聯盟商機相當可觀,除了橫跨本土各大通路、抓緊內需之外,更能降低美豬傾銷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