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產業結構與臺灣類似,同時面臨務農人口老化、耕地休廢耕情形日益嚴重及經貿自由化衝擊。2014年日本農業從業人口約226.6萬人,65歲以上的農民約佔64%,而棄廢耕地約40萬公頃,近東京都面積的2倍。由於日本農業絕大多數為個人及家庭經營,缺乏產業化及組織化,農地零碎分散,耕作時需花費較多的時間成本,導致經營效率不佳。而農家生產的農產品多透過地方農協協助銷售,難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管理辦法訂定時,考量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建置於農地上需兼顧環境保護,以及從業業者控管食品製程之安全風險性,經各方專家討論後限制農糧類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僅可從事焙炒、碾製、乾燥、粉碎4種生產製程,並以正面表列方式限縮加工品項。
台灣農業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全球化的農產品競爭下,農業所面臨生產力提升與國際接軌的課題已刻不容緩,未來的農業生產已經無法孤軍奮戰,農業國際化所引領的應該是產業的價值鏈,透過生態圈或產業鏈的加值,方有機會擴大國際戰線。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四面環海又接近陸地,因此氣候型態深受影響,春天有連綿不斷的梅雨,夏天有颱風、豪雨侵襲,冬天則有冷氣團籠罩的寒害,再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與過去相比,更加變化多端,如此多變的天氣型態造成需多農業災害並帶來為數不少的農作損失,也影響農產品的產銷供需平衡,農民如果能即時了解災害資訊就可以預先防範並減少損失。
來自桃園市觀音區的吳欣蓓是一位農二代,家中主要種植聖誕紅及長壽花。欣蓓從國小開始便到花園裡幫忙,花朵可以說是陪伴了她整個童年時光,亦在此時打下生產經驗的基礎;欣蓓就讀高中時便跟著母親到桃園假日花市販賣盆花,學習市場銷售的技巧。受到父親耳濡目染之下,大學進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就讀。因家中農場需要人手幫忙,畢業後的欣蓓毅然決然返鄉發展。
根據聯合國最新估計,由於Covid-19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8,300萬,可能有1.32億人長期遭受飢餓,急需人道援助。小規模經營的農民,因疫情無法去農場耕作、照顧牲畜或養殖與捕撈,難以在市場銷售產品或購買農業資材,也可能因糧價上漲和消費者購買力有限而造成生計的問題。
食農教育已是農委會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之一,農委會自106年開始推動的「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鼓勵各級學校、公益性社團法人、財團法人、農民團體、社區及農企業公司依據各地的風土民情發展食農教育,期待藉由民間力量,讓食農教育在全臺各地開枝散葉。在此之前,也有相當多的民間單位已在食農教育領域上耕耘多年且多元發展,有些單位可能會遇到推動的瓶頸,有些單位則仍有持續推動及轉型的契機,那麼,我們可以從什麼方向去思考跟突破呢?
農作物面積調查可能因調查人員目視誤差或主觀判斷等因素,導致農情調查資料與農作物實際種植面積落差,故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已運用資通訊技術建立以地籍為調查基礎,藉由行動載具即可依地籍逐筆調查農作物相關資訊,包含作物別、面積比例、生長階段及拍照等。
來自彰化縣田尾鄉的青農周家宏,畢業於臺師大數學系,自學生時代離開家鄉田尾,從彰化市到台北、北京以及加拿大,這近十年的時間家宏不斷地往返於城市與鄉間,每一次時空的轉換都是一種新的體悟,也在其中發現農業可以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