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未來‧榮耀返鄉」是「原住民族產業創新價值計畫–輔導精實創業」於103年度計畫啟動時最核心之思維,也是計畫規劃之初企望達到的核心願景,藉由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創業投資補助金使族人能縮短創業歷程,透過輔導訓練等知識流與資訊流,及投資之金流達成其商業、文化、創意間撞擊的各種想像與可能性,最終創造一條族人回家的路。
透過將各自獨立運作的傳統市場,整合成一品牌形象,透過本計畫推動及專業團隊輔導,達成環境提升並賦予品牌內涵,讓参與本計畫之傳統市場在賣場環境、賣場內涵、商品品質皆可達到一定水平,此階段即為品牌塑造;另外透過現代化行銷工具與媒體宣傳策略進行整體宣傳、行銷推廣等作為,充分與消費者溝通並讓消費者體會、認同市集轉型;藉由引導年輕族群走入市場為重要目標,復興傳統市場風貌,讓老市場展現新氣象。
一個完善的地方創生政策,需以資料為基礎的分析上論辯政策的優劣,因此,國發會建立地方創生資料庫( Taiwan Economic Society Analysis System, TESAS ) 透過匯整各主管機關的相關統計資料
行政院107年5月21日及11月30日兩度召開「地方創生會報」,宣示108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將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並以維持未來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及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在農業卓越經營服務團將提供「農業知識資訊平台」,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
農委會為全面提升農業人力素質,於民國100年設立農民學院,結合研究、教育、推廣資源,運用農委會各試驗改良場所之在地及專業優勢,建立完整的農業訓練制度,培育優質農業人才,提升農業競爭力。訂定農、漁、牧各類別農業職能基準,規劃系統性教育訓練課程,針對一般民眾、新進農民及在職專業農民分別辦理農業入門班、初階訓練班、進階訓練班及高階訓練班等農業專業訓練,並強化農場實習,以提供有意從農者及在職農民農業終身學習管道。
為輔導農業逐漸轉型為休閒產業型態,除輔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之外,設置休閒農場以貼近遊客之休閒需求,讓國人利用週休二日,進行領略農業之美的深度旅遊;近年來台灣休閒農業產業成果豐碩,休閒農場之旅已逐漸在國人旅遊規劃中佔一席之地。
智慧農業主要運用物聯網的概念與技術,在農場既有的實體物件如農機具、農業設施、土壤、作物等,導入感測元件(如:生物感測、環境感測及影像辨識等),並結合無線通訊科技,將蒐集與擷取到的感測數據(如:溫溼度、光度、二氧化碳、土壤濕度、蟲害等)上傳至雲端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