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鎮位處苗栗縣的西南隅,為縣內少數為平原地形的地區,適宜種植稻作與發展農業,又被稱作「苗栗穀倉」。除了適宜農作的環境,苑裡亦是一個深富文化底蘊的小鎮,曾有蓬勃發展的藺草產業,並有「藺草原鄉」的號稱。
為使經營規模不大的農漁業者的產品亦能被加工銷往國際市場,由屏東縣政府及「台灣屏東農業國際運銷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協力於潮州鎮八爺段閒置公有土地興建設置符合HACCP或國際認證的農產品蒸熱廠、加工廠,並進行採收及採後處理冷鏈分級包裝。
台中市外埔區介於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間,特殊環境適合農業經營,主要生產蔬果如葡萄、火龍果、筊白筍、芋頭、洋菇和毛豆等,一年四季皆有不同作物生產與銷售。然而,因應農村高齡化趨勢,所致青年回鄉務農與照顧長輩需求增加,回鄉青農常面臨缺乏智慧農業耕種技術,或與長輩有耕種觀念上的溝通衝突與困境。
冬山鄉農會以豐沛的運輸及農業資源為藍圖,導入地方創生,成立冬山鄉良食農創園區。活化閒置多年的農會舊倉庫,將園區打造成為全國第一個以農業為主軸的文創園區,推出各項體驗活動、遊覽景點,園區導覽、伴手禮與農特產購買的服務,完整呈現六級農業的冬山鄉與冬山的美好。
印度是當今第三大排碳國, 人口統計2013年印度人口為12.52 億人,該國面臨能源短缺、環境汙染等棘手問題。總理莫迪就任後,大力推動讓全國人人有電用,建設出現代化的工業經濟體,同時還要避免導致碳排量大幅增加,趨動了綠色能源的需求。根據CleanTechnica研究推估印度佔全世界太陽能市場14%的需求,在莫迪政府推動2022年將裝置100GW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政策目標帶動下
文心蘭原生屬於熱帶、亞熱帶美洲的氣生蘭,原產地包括美國佛羅里達州、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巴西、祕魯、玻利維亞等地,其分佈從平地至海拔 2,500公尺山區均可見其蹤跡。台灣的文心蘭產業從75年自泰國引種後,現已成為除蝴蝶蘭外最重要的花卉產業之一。從80年起種植面積10公頃,經83年試銷日本後,栽培面積成長至99年超過200公頃;
臺灣光復後以農立國,因戰後農業生產力偏低,故將農業政策目標訂為:提高土地生產力。隨著發展工業導致農村勞動力逐步外移進入工業,促使經濟起飛後卻令農業逐步進入停滯期。隨著社會漸入富饒,農業結構由過去以提升農業生產力為核心逐漸轉變為提升農業競爭力為主軸,提升農產品品質之外更力求招募新血青年農民注入農村,期望促使農產品在朝向市場化與商品化之餘也能提高附加價值,運用包裝行銷以增加農民所得之方向加以發展。
在臺灣,農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業與人民生活、社會經濟發展、生態密不可分,然而在社會型態轉變之下,傳統農業營運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購買慾,現今的消費者追求不只是美味、新鮮,更希望能擁有視覺上的衝擊與心理上的感動。
行於田間,進行農業調查時,農民經常提及近年氣候異常造成作物歉收,或是自己年事已高,子女也沒有打算耕作,這些現況反映了現今農業經營的主要困境,氣候變遷與從業人口老化,這也是在2022年APO所舉辦的小農數位化耕作多國性考察研習團經常被提及的兩大關鍵問題。
《漢書.卷四三.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現代人工作由於工作忙碌,往往容易忽略日常飲食,臺灣社會自古以農立國,農村社會時代最常見的問候語就是「吃飽了嗎?」顯示飲食生活對於人類社會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