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勞動力缺乏看農業機械代耕團的發展
- 發佈日期:
台灣農業因自由貿易經濟競爭、農村農業勞動力老化、二代接班問題層出不窮,青年從農亦須面對生產技術、農地需求、資金缺乏、行銷策略等各項挑戰。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問題,青年農民輔導為近10年來政府施政重點,透過農業加值創新輔導與活化農村勞動力,整合產業、官方、學界、研究單位等輔導資源,依農民發展需求給予協助,提升企業化經營管理能力與創新整合思維,並建構從農交流平台與輔導措施,輔導加入產銷班、合作社場、與產業群聚與農企業經營等措施。
在推動並解決農村勞動力問題的部分,依據政府資料顯示,政府部門於自106年起成立農業人力團,107 年度以農會或NGO團體為調度單位,對外招募農業人力,成立農業人力團,並與地方政府合作,活化農村原有勞動力,成立人力活化團。再依地區別農機適用需求逐步調整產業耕作模式與習慣,輔導成立跨產業農機工班,招募人力搭配機械使用擴散服務面積,減省人力需求。110年開始透過專家輔導建立青農機械代耕團隊規範,透過本中心之管理工具CBIS進行人機盤點、創新商業經營模式建立等,使青農機械代耕團隊思考未來營運方式及試著運作,並且滾動式檢討後進行模式修正,另亦接軌政府部門人力調度資訊平台,健全整體運作機制。
透過110年走訪青農機械代耕各團隊發現,機械代耕團隊的營運往往受到地區、氣候、經營人文風土環境、政策導向等影響,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以利順利運作下去,以下筆者將觀察到的經營模式分成三個方式進行說明:
為組織的主要營利來源之團隊
組織主要的業務即機械代耕工作,如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台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高雄市方舟農業生產合作社、宜蘭縣青出宜蘭農業生產合作社、花蓮縣青青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單位,因機械代耕團隊為主要的營利來源,團隊營運模式的思考與發想多聚焦於機械代耕工作,包含價值主張、客群定位、合作夥伴/活動、獲利模式、成本計算等,並也受到當地人文風土環境的影響,考量的層面顯得不同,舉例來說,機械代耕團隊的存在是解決在地勞動力老化及不足的問題,面對廢耕或休耕地比例提升,在地老農因受過往三七五減租或耕者有其田的影響,不願意將土地釋放出來讓年輕一輩農民耕種,又或在地老農已有固定耕作方式,較無法信任新耕作方式,而不願意交由年輕一輩農民代耕,加上地形氣候關係與政策導向,各地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機械代耕模式,如成立初衷是為了解決在地某些區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因而專為區域產業特性所設計的商業經營模式,又如為與在地原耕作方式區隔,並減少農業用藥,整合團隊成員的農地,透過科技機械導入,在產值產量上逐漸展現優勢,藉此影響團隊外的農民共同加入機械代耕事業。
此類型的團隊最重要的經營須注意兩個重點,第一,機械代耕人力的培育。因以機械代耕團為主要的業務收入來源,須具備充足的人力及調配能力,並重視提升人員的專業素養及生產專業技能,除增加人員對工作的認同感,透過優質專業化的服務,增加客戶的信任度。第二,農業機具設備及代耕農地的整合。團隊自有農業機具設備與有代耕需求的農地之間的適配性也是機械代耕團隊須共同思考的地方,農地的位置、大小與能進場使用的機械設備是否合宜,並能在客戶要求的時間內完成客戶的代耕需求服務,使農業機具設備稼動率與客戶滿意度達到平衡。
附屬於組織中的其中一個營利來源之團隊
此團隊附屬於組織內的一個部門或分支,組織中營利來源可能來自各部門的整體營收,農業機械代耕團隊可能為新發展的部門或社會企業事業的單位,如彰化縣鮮勁農業生產合作社、嘉義縣佳沛農業生產合作社、瓜瓜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茶葉生產合作社等。因此,農業機械代耕團隊的經營模式須考量到組織原有的文化(氛圍),並思考整體組織的目標與策略,再訂出屬於農業機械代耕團隊的營運目標與策略。
雖依附於組織之下,但就如同一個事業體一般,有自己的願景、目標及發展策略藍圖,舉例來說,組織可能意識到對農民契作的掌握度不佳,透過機械代耕團隊整合在地農民的人、機具設備等,並透過組織原本市場通路力量,以契作方式收購農產品,使農民對組織進而感到認同。又或組織希望為社會盡一份心力,透過機械代耕團隊整合鄰近縣市的農民,增加契作面積並增加農民收益。
此類型的團隊經營須注意兩個重點,第一,不違背原組織的經營願景與目標。因附屬於組織之下,做任何的決策前都應以企業文化為考量依據,並透過經營者團隊討論後再決定,以免背離原本組織的經營初衷。第二、建立完整的代耕中心制度。在不違背組織原本的系統或行政制度下,應建立完整的代耕中心制度,包含接案方式、執行方式與收費方式等,使代耕中心能自給自足以達收益平衡。
為資訊交流平台角色,不以營利為目的之團隊
這個類型的團隊發展目標不在於營利收入,反而著重於在地農業耕作人力的整合,協助在地產業培訓專業人力,並提供訓練資訊等,如台南市優質農業推廣協會等組織,由各在地產業的經營主(農場主)集合而成,培育組織內產業的生產專業人力,提供農場主合適的專業人力,另一方面提供就業者可工作的機會,進行媒合。
而此類型的團隊經營須注意的是對於培育的專業人力品質的保證,並需時常回訓以確保人力的專業度,使每一次的媒合都有亮眼的客戶滿意度。
農村農業勞動力缺乏,未來可能影響台灣的糧食供給,因此不管是產業單位、官方單位都十分的重視,而本中心輔導團隊透過商業經營模式引導,依組織發展成熟度盤點各青農機械代耕團隊人機運用情形,呈現機械設備使用情形。進一步從圖像化轉為實際營運計畫,包含代耕服務作業計畫、代耕服務營運計畫、代耕服務客戶開發計畫、代耕農機訓練計畫……等,引導團隊逐一細項展開營運願景、目標、策略與行動方案,細至每個月應達成的工作項目及預定/實際經費等計算,使機械代耕團隊逐漸朝向可獨立運作的事業體,未來可對內結合其他事業體擴大服務範疇,對外取得在地產業農民(或農業組織)的信任,使事業發展更為茁壯。
參考資料:
農業人力資源平台https://ahr.coa.gov.tw/(2022,3)
110年度青農機械代耕團推動試辦計畫結案報告(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