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的下一步:全民食農
- 發佈日期:
壹、前言
「食農教育」一詞已在臺灣漸漸受到重視,也越來越多人聽過食農教育這個名詞,農委會自106年起推動「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下簡稱食農計畫),讓各級學校、民間團體及農企業公司來辦理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及課程,運用食農教育概念架構,協助各民間單位於推動食農教育時,能夠參考各面向進行活動及課程設計,全方位提升辦理內涵,並增進學習者的「食農素養」。今(109)年食農計畫已進行第四年,今年度的徵選活動相當的激烈與踴躍,特別是今年第一次開放創新型計畫,更吸引許多長期深耕食農教育或是歷年曾參與此計畫的團隊來提案,且所提案之內容相當豐富精采。可以觀察到的趨勢是,多數的團隊在食農計畫開始之前,就已經做得很好,新加入的團隊也能隨著農委會食農計畫的推動,配合提案需求作教學設計及目標對應,當體驗活動、教學活動、產出教材或教案只是食農教育的基礎工作項目門檻,在這樣三年推動的基礎之下,各團隊彼此教學相長,食農教育更多的是在活動及課程之後呢?我們可以多做些什麼?是時候該邁向下一哩路的里程碑。
貳、食農教育的下一步
如同上段所述,不論是學校、社區或是農民團體等民間組織,在參與食農計畫之下,逐漸形塑出農委會推廣食農教育的模板,可能是體驗活動及課程進行的方式,可能是教材產出的類型及使用方式,不論是學校端或是農業端,都能依據選定在地作物為主題,進行活動設計及教學規劃,進而產出一系列具在地特色的教案或教材。有了這樣的模板(教案或教材),提供了學校端及農業端溝通對話的工具,並能夠提供各界作為食農教育操作的參考,讓不論是學校端或農業端的教學者學習、轉化,並延伸成自己的教材教案。以下提出「模板複製、深化」、「培訓」、「分享交流、夥伴串聯」、「擴散與行銷」四種方式,可以為作食農教育推廣擴散的方向。
一、模板複製、深化
以食農計畫為例,各單位都是先以某一在地作物進行試辦、試教,一旦這樣的模板建立起來之後,後續在推動食農教育上便可依循著同樣的模式及學習內容去套用到另一作物,進而產出更多不同作物的食農教育教案及教材。或者是依循著此教材教案可探討到的議題,延伸到不同年齡層,例如在學校中就可能以同一作物發展出不同年段的學習內容,在社區或農民團體就可以發展出適合消費者、親子、學生戶外體驗的操作模式。
二、培訓
如果在食農教育推動上已具有相當的經驗與模板的單位,就可以進行培訓工作。例如學校老師可以藉由校內共同備課、社區及農民團體可以藉由增能課程進行培訓,除了增進與交流教學者們教學的經驗之外,也能夠培育更多的種子老師來推動、傳承這樣的模板並持續推動,讓學習者能有系統性的學習。培訓的對象可以是學校老師、學校高年級的學生、農會的家政班媽媽及推廣人員、社區的志工及家長。
三、分享交流、夥伴串聯
現在已有相當多單位都在推動食農教育,有些是推動多年具有相當多成功經驗、也有些是正要起步不知如何操作,或者是更願意不斷學習的單位,鼓勵前者可以辦理相關研習或是分享會,廣邀在地食農教育推動團體(如鄰近的農會、社區、學校、改良場所等)共同參與,除了可以分享辦理的成功案例經驗、作法及成果,也可分享未來推動的目標,藉此提供各界團隊參考作法及觀摩學習,並促進未來鄰近夥伴之共同合作及資源串聯,擴大辦理食農教育之成效。
另外,甚至可以將團隊產出的成果公開提供給有需要的教學者使用,除了教案之外,還有多元形式的教材如:立體教具、桌遊、繪本、多媒體影音、教學手冊等等,甚至成立相關社群(社團)或是網站平台,提供各界持續進行教學資源交流。
四、擴散與行銷
食農教育的推動有時候不僅僅是針對目標對象進行教學,具擴散效益的食農教育,更可以從目標對象擴及到家庭及社區、社群。例如學校老師設計與家庭互動的回家作業,讓學生可以參與食材選購或者食安及營養知識的傳遞進而影響家長,又或者是透過體驗學習活動、多媒體影音、桌遊等媒介習得食農教育內涵,帶動親朋好友及社群的消費行為改變。
參、結語
食農教育的推動現今已逐漸遍地開花,從剛開始大家有點像瞎子摸象一樣,用自己的方式推動食農教育,到現在提升更多的是學習內容的品質與深度。食農教育的持續推動,例如以學校教育來說,建立一系列的食農教育課程,並融入部定課程,或者是成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不僅是成為學校的特色,也讓食農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或家庭生活中。以農業推廣來說,提升全民食農素養,能夠提升全民對於國產農產品的支持及價值,並珍惜、保存各地的特色飲食文化,進而達到行銷國產農產品及支持在地農產業發展的目標。以營養衛生的角度而言,則是促進個人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不管是嬰幼兒、學生、家長、高齡者等各生命發展階段,皆能理解其所需的均衡健康飲食。
未來下一步的目標,則是將這樣的推廣模式持續擴散,甚至形塑自己在地特色的食農生態圈,如此一來,能夠不斷地從各產業、各面向相互推動,擁有更多良善的循環及資源共享,受惠的會是每一位健康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