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化總會祕書長林錦昌在來到馬祖參加元宵擺暝祭典,北竿人與神的緊密鏈結,與別具風味的閩東文化,吸引著他每年回訪。山、水、民情在其心中逐漸發酵,每次的回訪,如同在酒醅中不斷投入原料,經根黴菌糖化,補充了酒醅中的糖,使酵母菌能一直在合適的糖度中發酵,釀出的酒精彩可期。

小雪家釀 寄情馬祖

因為冷,老酒便成了過去馬祖漁民出海前的勇氣來源,一杯老酒下肚,穿過身體,溫暖的是靈魂。

馬祖的飲食文化與先民的移入有很深的關聯,馬祖先民多來自福建的連江與長樂,地域上慣稱閩東,因為臨海、多以捕魚維生,因此食材以海鮮為主,文化交融為馬祖飲食特色,一方面因食材不易取得,因此多就地取材,亦少見繁複精細的料理方式;其次為漁民善於釀酒驅寒,製酒後的酒糟成為容易取得的食材,因而發展出「釀老酒」的傳統技藝,釀造老酒儼然已是馬祖在地婦女的絕活,早年因馬祖冬天氣候嚴寒,婦女心疼丈夫出海捕魚受到寒風刺骨的侵襲而釀造;溫一壺加上薑與糖的老酒送丈夫出海,代表著暖暖的愛意,以及期盼丈夫平安歸來的意涵,延伸到今日老酒已成為馬祖的特色代表。

初秋釀酒是過去馬祖人的共同記憶,隨著氣候變遷,現在馬祖釀酒的時間點得重新校正到初冬。小雪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為冬天的第二個節氣。對氣溫相當敏感的麴菌,「夠冷」是釀酒成敗的關鍵,避高溫,為的是控制成酒的品質。釀造的最佳時間約莫四十五天至六十天,小雪釀酒,時序上也能恰好搭上馬祖年度盛事,於元宵擺暝人神齊聚時開罈同樂。與異鄉友人相約來馬祖在小雪一起釀罈老酒,元宵時返馬參與擺暝一同開罈,等在馬祖的不只那在寒風中持續發酵的酒醅,還有兩地間濃得化不開的情感。

至此,老酒不只是冬日禦寒的聖品,也是牽起兩地情感的橋樑。

蒸的暖熱的糯米,搶著第一口,和著被討厭的勇氣,嚥下的是釀酒準備工作的最大滿足。

長糯米熟後較硬挺,黏度比較低,像極了馬祖人對待外地人的態度,初見面不搭理的硬脾氣,經過長時間相處交流,在好山、好水、好人味潛移默化的發酵下,蛻變成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一口陳釀。

致力於閩東母語研究陳高志老師所撰寫的釀酒歌,將老酒從製作到享用的情境,以閩東話說說唱唱的方式,巧妙地傳達釀老酒的步驟。歌中提及水和糯米的比例,但凡水越少,成品酒精度便越高,大致來說,十斤糯米對十二斤的水量最為理想。

經過時間的催化,將罈中發酵完成的米及酒,分裝進棉布袋中,以重物壓榨,將水酒榨出後,再以細紗布或濾紙,再次過濾水酒,此道產物稱為「老酒」,棉布袋中剩下的米殘渣即為「紅糟」。老酒與紅糟料理千變萬化,紅糟炒飯、紅糟鰻、紅糟肉、紅糟排骨、紅糟蝦、紅糟小腸,老酒蛋…等等不勝枚舉。

在馬祖,從過客成為歸人,端看老酒與紅糟在餐桌上的比例。不管人打哪來,生活中炒青菜淋上一點,煮細麵倒上一小杯,蒸魚、燉豬腳,喝咖啡吃豆花都點上老酒,一頭栽進了在地人的飲食習慣,就能稱的上老鄉。

馬祖的味覺習慣,成了旅人遠行的燈塔,一個島嶼就有一種味道,但令人懷念的不僅僅是味道本身,更是發生在島上的小小牽掛。這份牽掛,走的越遠,拉的越緊。被小心翼翼的保存在舌尖,抹上一絲島嶼獨有味道,最後藏於心裡。

馬祖心情記事

曾經歷過戰地政務時期,「偷做老酒微微笑」的心情,是馬祖鄉親特殊的記憶。軍管時期的糧食政策影響了老酒的產量,卻沒改變這傳承已久的技藝。戒嚴時代,為了消耗戰備米糧,軍方對台灣白米進口進行管制,另一方面,為了保障官辦酒廠的老酒銷路穩定,嚴禁民間私釀老酒。而嚴禁私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糯米的流通。因此,從前的馬祖,只有在民俗節日時,才按各家戶的人口數來配給。當年的措施看似理所當然,現在看來藏著諸多不合理。

那些過往的不便與應變,都透過「馬祖心情記事」系列原創音樂劇如實傳達。以「馬祖人說馬祖故事,唱馬祖歌,演馬祖戲」為製作核心,為觀眾演出馬祖的共同記憶。自2013年陸續推出《馬祖心情記事》、《藍眼淚》、《寶姨》三部作品,獲得馬祖旅台鄉親及眾多觀眾的熱烈迴響。2019年底以馬祖傳統祭典「擺暝」為題,推出第四部曲《相約十五暝》,2021年則結合阮義忠攝影作品創作出《重返1979》。

《重返1979》由謝淑靖編導,講述一九七九年美國與我斷交,改與中國建交,馬祖結束單打雙不打時期,故事鋪陳馬祖軍民一家的戰地生活,以及島上民眾對台灣生活的憧憬,透過身不由己的逃兵、失去原鄉聯繫的老兵,以及生長於台灣至前線服役的教師,反映馬祖當年生活於島上不同立場的心情。這齣由高達九成為在地居民演繹的《重返1979》,演出過程中一些笑點與感動,都是過去居民的生活,演出同時也創造出現在居民的共同記憶。隨著居住在島上的時間長短,懂得的人眼眶紅了,領會的人早已淚濕,要想劇裡隨著時代遞延的內容能引發多少共鳴,才知道年齡和出生地不是距離,是否有共同記憶才是。

文化釀造的在地美好

馬祖多年來累積的在地美好,要讓更多人看見。馬祖的不變,來自戰地政務時期的諸多不便。不變的有獨特的人文歷史以及絕美的自然景致,變的則是過往充滿肅殺氛圍的軍事建築逐步開放成可親近的空間。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與馬祖當地青年曹雅評、陳泳翰、蔡沛原對談間提及,殘存的痕跡有助於判讀過去馬祖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歷史再造過程中照顧了那些關係者,則是轉譯過程中主事者的取捨,不論多客觀的敘述,總是踩了一個立場,決定了呈現過程想要啟發或傳遞什麼。

關於傳遞什麼,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策劃的「馬祖國際藝術島」給了完整的答案。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台灣首個以十年為願景的藝術行動,跳脫藝術活動框架,將藝術及設計導入縣政規劃創造出新模式。縣長劉增應表示,未來將邀請國際遊客到馬祖跳島觀光,「讓馬祖成為文化多元的創作舞台。」,「這不是一場活動,而是文化孕育扎根。」要以文化治理的能量,帶領四鄉五島,形塑馬祖的新形象。馬祖國際藝術島,首屆策展由8個子計畫、36件藝術作品、3件建築作品、2個展覽組成。未來十年,透過藝術的力量,導入設計思維,將馬祖豐厚的文化肌理,轉化進入生活場域中,以藝術作品欣賞、軍事建築體驗、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交會,以及常民生活特色飲食風格,豐富登島旅人體驗。

原本八月就要起跑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因五月疫情爆發延宕,在過程中不斷推遲遞延,馬祖文化處長吳曉雲一句「不要再等了,馬祖已經等得夠久了!」讓藝術島啟動在小雪前敲板定案,林錦昌以酒形容:「馬祖這瓶酒,已經釀好了。」

島嶼釀 

釀生活 釀土地 也釀未來

-馬祖國際藝術島,歡迎登島-

展期:2022/2/12-4/10
FB:https://www.facebook.com/matsubiennial
IG:https://www.instagram.com/matsubiennial

天下整合傳播部

天下雜誌整合傳播部廣告企劃製作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