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陽光正天氣好,負責黃豆生產及出貨的劉婉琦在稻埕上為黃豆翻面。(照片提供_田野勤學)

用一顆黃豆讓北斗動起來!陳光鏡「田野勤學」捲動社群力,食農教育超展開

文/曾怡陵(上下游特約作者)

黃豆不只可以做豆漿、學科普,還可以玩美學?位於彰化北斗的「田野勤學」串聯社群力量,把黃豆事業炒得生猛有活力。創辦人陳光鏡過去在科技業工作,因為秀明自然農法而改變思考軌道,不只離開高薪行業,返鄉從農,還辦了一所「野學校」。

陳光鏡設計的「國產大豆黃金三部曲」教案,已有八到十所的合作學校,口碑極佳。田野勤學的講座和體驗活動,目前就佔了營收的一半,可見得種豆子不見得只有賣豆子,透過教育讓食農知識遍地開花,也是價值連城。

陳光鏡串連眾人之力,從種植黃豆開始,把食農教育玩出新方向。(攝影/曾怡陵)

自然農法初嘗試,種出豆子卻賣不出去

陳光鏡原在竹北的科技公司擔任供應鏈主管,太太蔡慧璇在中壢的中央健保署工作,每逢週日傍晚,陳光鏡時常向蔡慧璇描繪未來生活的樣貌,「顯然是對現狀不滿。」為了釋放工作壓力,夫妻倆常探訪各地的農場,遇上了秀明自然農法,為他們物質充實、心靈灰暗的日常升起另一種生活的曙光。

「一個簡單的法則可以對應到很多事物,很酷!」陳光鏡說,只要乾淨的土壤,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不用農藥和肥料,植物也會越長越好。這法則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的。對於受理科訓練、在科技業歷練,相信事物不會自然發生、要靠人為驅動的陳光鏡來說,是個嶄新又充滿希望的生命哲學。

2015年,夫妻倆在嘉義鹿草租地,用秀明自然農法種黃豆。家住桃園,卻跨過彰化老家到鹿草耕作,是因為不敢讓父母知道。陳光鏡估算,假設一公頃收1千公斤,要有60萬的收入,至少必須種三公頃。「種下去才發現,這根本不是這樣算!重點是你需要多少人。」當時只有夫妻倆,人力嚴重不足。所幸有當地熱心的阿伯提供工具、設備,幫忙找臨時雇工,才足以應付農務。第一年雖然遇到三次颱風,重種三次,卻幸運地豐收1500公斤。

開啟新生活的想法不斷醞釀。2017年,夫妻倆毅然返鄉,在自家的田裡種黃豆和黑豆。剛開始,他們到市集展售真空包裝的大豆,抱著孩子說破嘴,卻連一包也沒賣出去。市集結束後,陳光鏡想把黃豆送給一位阿姨,卻被對方推辭,表示不知道怎麼煮。「黃豆還有很多的料理程序,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太複雜了。」他恍然大悟,要賣黃豆必須先教消費者認識黃豆。

2021年冬天逐漸飽滿的黃豆,正等待採收。(照片提供/田野勤學)

學長的一個提問,開闢出食農教育新途徑

過去的積蓄一直燃燒,生計的壓力不斷進逼。一日,在虎尾科技大學執教的彰師大學長問陳光鏡:「農業可以跟科普結合嗎?」當下陳光鏡其實腦中空白,卻馬上點頭。他笑道:「人在有壓力的時候,比較能激發潛能。」 

回來後他認真思考,推出了「國產大豆黃金三部曲」教案。第一階段實際製作豆漿、豆花和豆腐,第二階段帶入科普元素,談黃豆的品系、種子結構和生理週期,就像是上生物課。

這一系列課程既要動手也要動腦,例如豆漿除了品味,也談濃度。「濃度怎麼判定?用折射儀呀!豆漿的濃度是9度半,變成6度要加多少水?這些就是流在我血液裡面的東西。」物理系畢業的陳光鏡教起來得心應手。而課程使用的豆子全用自家的,削減許多銷售的壓力。

學校間好評相傳,從一所學校到現在穩定配合的八到十所,夫妻倆一起授課、開發新教案,也學習跟學校對話的方式。為了不麻煩學校老師,陳光鏡會準備所有需要的工具,只要學生排排坐好,老師可以休息。而教學場域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田野勤學的大豆田,課前他會確認需求,「看是校外體驗、還是社團課程?希望田野導覽多一點,還是食安的介紹多一點?甚至輔導室的職涯探索我也可以講。」大豆課無疑成了老師得力的教學外掛。

陳光鏡在彰化埤頭國小上課,教孩子做豆腐(照片提供/田野勤學)

社群的力量,讓機會展開再展開

許多朋友跟陳光鏡說,你教得這麼好,有沒有合作的可能?但他想破頭,也不知該如何把各領域的專長結合在教案裡。一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瞎扯,「不然弄個學校,學校什麼都可以教。」於是2020年,陳光鏡創辦了「野學校」,以食農、生態、美學為主軸開啟了系列課程。

有人吐槽陳光鏡:「你又沒有美術背景,談美學會不會太高調?」但在陳光鏡的定義中,美,不是去創造,而是發現原本就存在的東西。在「我的田野色票課」裡,學童選三個喜歡的色票,拿著紙框打開感官,比對大自然中相同的顏色。在「田野寶可夢」中,學童拿著父母的手機,專注地拍下田間昆蟲,集滿一定數量以領取獎品。

課程也串連優人神鼓的陳紫綸、三玉號野草茶的植物學家蘇立蘇等人,一起做大課程維度。對陳光鏡來說,社群,一直是他重視的生活要件。豆子賣不掉時,他就到處上課,認識的講師就成了田野勤學的講師群。「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的生態廚師說想參訪農場,他也來者不拒,促成日後的「田邊就是我的菜市場——共創餐桌」,學員各帶一種食材,在生態廚師的引導下採集雜草,一起變出各種創意美味料理。

陳光鏡關注社群的連結,「要在地方生活得好,社群生態很重要。啟動合作、怎麼合作、怎麼雙贏,都應該要被思考。」例如豆腐模具,就延展出一個特別的合作機會。台鹽停賣豆腐模具後,他找上同樣在北斗的「遠東原木家具」幫忙製作,對方卻面有難色。「人家一張桌子就賣六萬,做一百個模具才三萬。」雖然後來勉為其難幫忙,但也讓陳光鏡思考如何才能共好,於是他設計親子DIY木工課,讓原木家具公司觸及小資家庭,開拓客源。

趁著陽光正好,田野勤學的夥伴在稻埕上為黃豆翻面。(照片提供/田野勤學)

產品開發一路打怪,邁向更大的夢想

田野勤學目前約一半的收入來自於體驗活動或是講座分享,10%左右來自於商業包裝黃豆或政府計畫,還有35%來自於黃豆產品零售。除了販售黃豆、黑豆,也有黑豆茶、黃豆麵、豆渣餅乾,每項產品的開發都幾經波折才有現在的面貌。

黃豆麵的開發源於友人的建議,請土庫的一個阿伯代工。由於是掛在竹竿上露天製成的日曬麵,很多人說看起來「髒髒的」,加上麵條不夠筆直,包裝後受壓易碎,收到許多客訴。「客訴就補,如果一直沒有解法,就只能結束生產。」陳光鏡把難題拋向朋友圈,有人引薦大呷麵本家幫忙製麵,才解決困擾。

黑豆茶茶包也是經過改良,最新版本是用粉碎過的黑豆顆粒入茶包。很多人告訴他們:「要可以看到一顆一顆的,才有價值,不然會覺得是用NG品做的。」其實,最原始的版本就是使用焙炒後的完整黑豆顆粒,但經常被客訴「豆子有問題,買的跟現場喝到的不一樣。」陳光鏡解釋,他們在市集現場是用茶壺煮,味道濃厚,但消費者拿回去是用熱水沖泡,味道釋出的速度很慢。考量便利性、美味和對外觀的觀感,最後折衷將黑豆粉碎為1/4粒。

黃豆麵、黑豆茶、能量營養棒等大豆製品,解決了現代人覺得大豆「很難料理」的麻煩。(攝影/曾怡陵)

築夢踏實,希望大家想到北斗就想到田野勤學

「光鏡有個特質很好,他不會一直原地踏步、鑽牛角尖,會想辦法解決。」蔡慧璇說。而陳光鏡自述:「碰到問題,停了就會回到原點了,所以就試著再往前走。」

現在,陳光鏡將大豆的耕作、採收都委託熟悉的友人處理,他用過去在電子業的思維比擬,「我把主力代工廠、二階代工廠找出來。就像在半導體業要代工整合,沒有一家Design House(IC設計公司)會建一個半導體廠。」他將手和腦空出來,做更大的夢。

「每次朋友去池上,就一直拍豆皮店的照片給我看。」大家想到池上會想到豆皮店,陳光鏡也希望大家想到北斗,就想到有個「田野勤學」。下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把品牌打造為在地的飲食新地標。嘴角上揚地述說未來圖像,現在的陳光鏡滿足於每一個踏實步伐,敞開心胸接納社群注入的活水,一起匯流進入指引夢想的航道。

田野勤學經營穩定,有兩位年輕人加入團隊,負責生產、出貨、物流及專案管理。由左至右為:陳光鏡、劉婉琦、顏均容、蔡慧璇。(攝影/曾怡陵)

延伸閱讀:

自己的家鄉自己挺!「寶斗青村未來式」互挺創業火花四射,讓年輕人好想回彰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