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不等於觀光,但在地體驗可以為產業加值,打造台灣永續價值

從永續旅遊的角度出發,一個鄉鎮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疫情過後,台灣用什麼吸引國際旅人遠道而來?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認為,似乎能夠在「地方創生」當中找到答案。

地方創生不等於觀光,但在地體驗可以為產業加值,打造台灣永續價值

花蓮七星潭洄遊吧與定置漁場三代目透過食魚教育、友善捕魚,復甦漁村生機,走出創生路。圖為定置漁場。

二〇一八年一個秋日的晚上,我與一群馬祖青年擠坐在海景第一排的「日光春和」,一邊聽海浪拍打聲,一邊聆聽他們的「苦水」!

馬祖受限於天候,觀光淡旺季明顯,促成大家的聚焦討論。當時尚未有Covid-19疫情,但因陸客不來,台灣本島中南部旅遊業者哀鴻遍野,政府順勢推出一系列的季節性國旅補助。眼看隨著選舉逼近,政策性補助好像沒有要劃下休止符。

這種可能形成常態性補助的趨勢,在業者眼裡,是糖衣還是毒藥?

一位二代接班的馬祖媳婦舉手發言,他說,他們家經營的旅宿不參與補助計劃,理由是,一旦補助結束,遊客對價格的印象會讓業者無從定價,經營品質無法提升,更甭談永續觀光了。我試著問他,那你的業績有受影響嗎?

他回答,除了陸客減少之外,業績穩定還略有成長。其他業者則靦腆的表示,補助請款核銷手續太麻煩、又無法提供現金流的即時援助,但「不要補助」四個字,還是有點難以啟齒。

台灣用什麼吸引國際旅客?

因為工作關係,我常會見到歐美各國駐台代表,也常私下交流。一次餐會中,來自歐洲旅遊大國的代表問我,「你認為歐美人士,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飄洋過海來台灣旅遊的目的是什麼?」「你認為在CNN打台灣風景及形象廣告,可以吸引歐美觀光客嗎?」

廣告

不等我回答,他說:「我們不是來看台灣的大山大海,也不是來找宏偉的歷史建築,是想來體驗台灣人的生活,看看這裡的活力與生命力。因為我們很好奇,這個小島是如何孕育出這麼多美好的人事物。」

原來,遠道的旅人要的是在地的感動與好奇心的滿足。

地方創生加持觀光,台南官田菱殼炭產業所開發的「官田171跟菱在一起」遊程,結合菱殼炭的燒製體驗,讓旅人認識菱角的生命歷程與循環經濟的可貴。(圖片提供:官田烏金

二〇一九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經過三年的擾動與努力,不只公部門爭先提出相關的計劃與預算推動地方創生,地方團隊的火苗也已點燃,從北到南,從本島到外島,所有縣市都動起來。

在地團隊就算在疫情衝擊下,也展現存活的強烈意志,轉型、調整或檢討再出發,都有不錯的成績。就連傳統產業、大企業家也都開始關心如何攜手地方創生打造ESG的新里程。(延伸閱讀:《未來的設計創造》林事務所林承毅:關於前進地方創生之路上的12點提醒

「地方創生」已然成為台灣的顯學。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的地方創生基金會也在去年正式成立,期待透過民間的大平台力量,讓行動落地執行,讓台灣不再有偏鄉,讓整體可以均衡發展。

廣告

台灣人口已連續二年負成長,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二個極端更形惡化,「生不如死」已成為人口結構發展的關鍵字。而人口集中在北部少數都會區,北漂、西漂人口外流、整體發展的不均衡是既成事實,這是共業,必須面對。

台灣原生版的地方創生計劃核心內容,在於發掘地方產業DNA,盤點資源的優勢與弱勢,極大化優勢、極小化弱勢,並透過數位科技導入,挹注新的商業模式建立,以達到人口回流、不外流的目標。

疫情之後的台灣旅遊

觀光旅遊的型態在疫情後,相信也會有很大的改變,而地方產業的振興目的在提供就業機會、在創造就業人口,讓留鄉、回鄉、移居者可以生活、找到生計與生機。

產業DNA是因地制宜與眾不同的品牌與特色,我們不僅需要戶籍人口,更需要常住人口與關係人口,創造商機,給地方繁榮與發展的機會。一次性或短期關係人口的到訪與消費,絕不是地方創生的內涵。觀光,是無煙囪產業,是創造關係人口、活絡地方經濟的解方之一。觀光不應是創造一次性的消費,尤其是國內旅遊,應該讓遊客一年來十次,而不是十年來一次。

廣告

另外,節慶式或刻意打造出來的活動,煙火式的曇花一現,如果不能與在地文化與生活,或「人、文、地、產、景」結合,往往變成另一個災難。類似活動對當地居民而言,只帶來交通擁擠、回家的路變困難,再來就是留下大量的垃圾,這都不是在地居民想要的。

延展定置漁場三代目品牌的「漁場鍋物三代目」,推出「現撈魚」火鍋。(攝影:李佩書)

地方創生如何加持觀光呢?台南官田菱殼炭產業所開發的「官田171跟菱在一起」遊程,結合菱殼炭的燒製體驗,讓遊客認識菱角的生命歷程與循環經濟的可貴;又如花蓮七星潭洄遊吧與定置漁場三代目所開發的食魚教育,讓友善的捕魚方式和新鮮美味的「現撈魚」火鍋完美搭配,還可享受療癒海景;還有,北海岸金山漫遊團隊所串起文化與在地農業的「金山好物集」,包括食、宿、遊、購、行及溫泉泡湯等,都有在地特色的聯結,是很好的案例。(延伸閱讀:讓台灣人懂吃台灣魚,特搜花蓮七星潭私廚、鍋物、拉麵,定置漁場海味福袋為漁村開條創生路

廣告

「官田烏金」推出遊程,藉由專利炭化設備的導覽,實際體驗菱殼炭的燒製,讓旅人認識循環經濟理念。(圖片提供:官田烏金

(左)廢棄菱角殼經過處理就能變身為「烏金」;(右)由台南官田「官田烏金」推出的遊程,讓旅人更認識菱角。(圖片提供:官田烏金

地方創生如何創造永續觀光的價值?

  • 地方創生是一個沒有期程的永續計劃,必須「全齡共創」,滾動檢討。
  • 地方創生緊扣「人、文、地、產、景」, 本質上就是以文化深根的在地沉浸式體驗,可以為地方觀光加值,更可延續觀光的生命。

我們期待,疫情過後,台灣不論國內外的觀光都能有新的思維與作法,打造台灣的永續價值。

*本文同步刊登於微笑季刊2022春季號《有任務的旅行

責任編輯:沈若瑄
核稿編輯:李佩書

廣告

陳美伶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區塊鏈大聯盟總召集人。
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秘書長、台南市政府秘書長等職。在國發會主委任內,全力扶植新創,推動台灣地方創生,鼓勵人口回流、不外流,被譽為台灣地方創生教母。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